第527章 人间地狱(2 / 2)

崇祯窃听系统 叫天 2407 字 6天前

果然,在周皇后的叙述之下,崇祯皇帝便知道,太子是到了叛逆期,对于给他布置的学业有一些抵触,喜欢玩了。

对此,崇祯皇帝倒是没有发火,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没想到,太子见他父皇并没有斥责他,反而担心了,在他母后目光的示意下,赶紧认错。

对此,崇祯皇帝不置可否,而是下令摆驾回宫。

就这么着,等崇祯皇帝进城之后,文武百官才是最后进城的,这一天就这么结束了。

第二天一早,内阁的奏章,按紧急的程序,由司礼监递交到了御前。

崇祯皇帝便在文华殿内召开群臣会议,以解决他不在这段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事情。

以前他在征讨流贼的时候,有必须要他处理的奏章,那是会加急送去的。但这一次,崇祯皇帝是在海州、耀州驿一带打仗,隔着一个大海,因此没法送。

此时,六部九卿,并内阁司礼监,全都是穿大红绯袍的官员济济一堂。和以前有不同的是,崇祯皇帝还让五军都督府并京营和御马监辖下总兵官也全都参与旁听。

对此,文官都知道武将要崛起,可皇帝威望如日中天,谁也没敢劝谏皇上说不好,毕竟这事儿,没有明文说不行。反正是皇帝让来就来,让走就走。

内阁首辅薛国观上奏第一件事,就是由云南沐国公加急发来的奏章,说前线马祥麟抓获了叛贼探子,从中获悉一个重大的消息,安南那边派人和叛贼有联系,似有勾连之趋势。

皇上不在,太子监国,首辅和司礼监掌印太监会商之后,奏请太子同意,已下一道圣旨,发往安南喝斥,严令他们不得与叛贼勾结。

薛国观说完之后,躬身奏道:“陛下,沙普之乱,迟迟未平,南方蛮子怕是怠慢天朝,据沐国公意思,云南亦有谣言,说朝廷马上要大规模改土归流,因此,不少土司似有不稳之迹象。如若朝廷处置不当,恐有奢安之乱再现,此事不得不防啊!”

在他说着这事时,崇祯皇帝的手中,则拿着对应的那份奏章副本,看着司礼监的披红,并不恼怒,只是淡淡地说道:“司礼监和内阁的意思,是要继续严旨催促秦良玉、马祥麟尽快平定沙普之乱,以震慑其他心有不轨之徒?”

“正是!”薛国观和曹化淳双双出列应道。

在他们看来,这是最稳妥的措施了。而且这是有例可循,皇上应该不会有意见吧?

如果是之前,他们是心中肯定的。可看皇帝如今的言行,他们心中就又不确定这样做是否最合适了。

果然,就听崇祯皇帝接着摇头说道:“改土归流,乃是大势所趋,这一点必须要坚持。既然有不轨之徒,那就让他们跳出来好了,否则,一直潜伏着,朕还没理由动手收拾他们。大明西南,土司众多,自成一国,不服王化,岂能一直如此。”

说到后来,他便严厉了一分,提高了声音道:“拟旨,责令沐国公替朕看好云南,敢有土司不遵号令,严惩不贷。另外,朕亦会给秦良玉、马祥麟一道密旨,如若有土司敢造反,朕就等着一起把他们都解决了!”

此时的皇帝,领军打仗能力,已经是有目共睹了。完全可以说,只要皇帝出马,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连强大一时的建虏,如今也被皇上打得苟延残喘,就等着大明筹集粮食之后最后收拾他们了。西南土司,战力更是不如建虏多矣,以皇上之能,说要把他们一并解决了,那估计也肯定能一并解决吧!

因此,对于皇帝的强势,也没人敢有意义,这个事情,算是这样定论了。

底下的那些总兵官听见,不由得都是欢喜,只要有仗可打,他们就有军功可立,对他们来说,这是好事!

而且就武将的性格来说,能用拳头解决的事情,就不要用嘴去瞎比比,这才是正理!

很快明旨拟好,发往云南。与此同时,崇祯皇帝亲笔所写的密旨,也由锦衣卫校尉这边发出,同样发往云南。

解决了这件事情之后,首辅薛国观又上前奏对第二件大事,说临近年底,从全国两京十三省统计上来的消息看,如今大明的人口有两万万三千多万之多,虽然如今致力于兴修水利,开荒种田,加上农司那边推广的土豆、番薯等等产量越来越大,可粮食问题,还是很严峻。

今年的几次灾情,陕西、山西的旱灾以及南方诸省的飓风、水涝,还是很严重,粮食调拨,几次都差点力不从心,引起饥荒。内阁这边很是担心,以后天下承平,大明人口只会越来越多,这粮食问题,恐怕会更加突出,一个处理不好,或者老天不长眼一点,很可能就又会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了。未雨绸缪之下,恭请皇帝早日圣裁,以解决迫在眉睫之事。

也正是因为这个事情,朝廷中诸臣对于皇帝没有继续征讨建虏,都没人反对。因为继续征讨建虏,那势必要筹备军粮往辽东运,那可是要不少粮食的,如今的大明,难以为续,给不起。万一因此引起国内饥荒,大面积死人的话,皇上最重视这个,肯定要处罚一大批官员的。

对于这个,崇祯皇帝其实早就知道了。因为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在薛国观和周皇后以及曹化淳三人身上都“赏赐”了窃听种子的,就算他们不禀告,其实皇帝也是知道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崇祯十七年,大明百姓已经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就是再有南涝北旱的,人都死得差不多,这种天灾的危害,也就看似不厉害了。再加上这一年的天下局势变幻莫测,史书上就全都去记录改朝换代的事情,这天灾一事,就没见有记载了。

不过在这个位面上,情况完全不一样。一方面,人口并没有因为战乱而损失;在防灾救灾之下,百姓能活命,人口增长自然就迅速,加上因为张溥核实官吏优免,顺带着清查了隐户,这人口暴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也是如此,哪怕有农司这边的功劳在,还有郑家船队从南洋大量购买粮食,也还是让大明朝的统治者感到忧心。就感觉,大明如今的实力,这人口已经暴涨到极致,无力再养更多人,在接下来的日子,很可能会再次引起非自然的死人了!而发生这样的事情,皇帝是不会轻饶的,也只能未雨绸缪,至少让皇帝知道这事。

就因为这些原因,这个事情,就摆在第二件上奏的位置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