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要求,宋应星自然没理由不答应。
等他一走,东厂提督王承恩终于轮到了。他把崇祯皇帝不在京师期间发生的事情,捡了一些重要的禀告给皇帝,然后才呈上了用于记事的小本本。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被崇祯皇帝修理过的曹化淳,外廷首辅是有薛蛮子之称的薛国观,他们两人坐镇朝堂,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
崇祯皇帝听了王承恩口头禀告的那些事情之后,就只是随意翻了翻那个记事的小本本,没想到快要翻完之时,忽然看到了什么,便认真看了起来。这让王承恩有点纳闷,难道是自己疏漏了,有重要的事情没有禀告?
一会之后,崇祯皇帝看完了,把小本本一丢,便问王承恩道:“朕不在京师期间,哪位先生对太子影响最大?或者说,是太子最喜欢听何人讲课?”
听到这话,王承恩一听,便想起来皇上刚才看得内容是什么了。
宫里的事情,他这个东厂提督最清楚。因此,他就马上回禀皇帝道:“是礼部主事吴昌石,太子殿下最喜欢听他讲课了!”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一愣道:“吴昌石?他何时给太子讲课了?”
之前他钦定的名单中,是没有吴昌石的。这个人,是崇祯七年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说起来,怎么样都不够资格给太子讲学吧?
“回陛下,太子讲师缺额好些个,是皇后娘娘做主,点了他给太子讲课的。”王承恩说到这里,见崇祯皇帝还是有点疑惑的样子,便补充解释道,“这个吴昌石在官场口碑很好,其才名都处传诵,连皇后娘娘都听说了,因此便点了他。当时皇后娘娘说,要是陛下回来后,觉得不满意的,再换掉便是。”
崇祯皇帝还是有点不解,就又问道:“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而已,何以才名到处传诵,竟然连皇后都闻名了?”
“陛下,此人乃是当初发起创办复社的几个人之一,如今复社名声极响,他的名声,也就在张溥和张采之下而已。都说他当初是发挥不好,否则也不至于排名到了三甲。”王承恩连忙回奏道。
复社,崇祯皇帝也有所耳闻,张溥,自然也是有印象的,确实有点名气。当然,他却不知道,此时,复社的名气其实已经相当响亮,而复社之首张溥,更是如日中天。这个时候,张溥在科举的文人士子中,已经有一个外号叫“民间皇帝”。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这个复社组织。
这个复社,是文人之间交流科举心得而创立。
那个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什么地方的卷子有名,都能在网上买到。一般来说,科举心得,那都是每个家族的秘密,谁也不会拿出来分享的。毕竟科举就是走独木桥,是竞争性的,把别人挤下去的那种。
可是,张溥等人,却是分享自己的心得。而他,也确实有才名。早在天启六年的时候,凭着他的一篇文章《五人墓碑记》,就让他一举成名了。
因此,听说他会分享自己的心得,那些文人士子立刻蜂拥而来,都来听他和其他发起人的演讲。就这么一来二去,这个复社就越来越大了。其成员主要都是读书人,而且是以官宦世家子弟为主。
在这个年代,无数官宦世家子弟组成的一张人脉网有多可怕,这是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基本上,每个成员的背后,都有直系亲属在朝或者在地方上为官,由此汇聚起来的能量,让张溥等人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官场力量。
而张溥等人,显然不满足只是交流科举心得,或者存粹的文学讨论。毕竟张溥的成名,就是靠《五人墓碑记》的。因此,他们开始点评时事,点评朝政,接过了东林党的大旗,也就是“家事国事事事关心”!
过了几年之后,他们的野心又膨胀了,就开始操纵科举。
科举的第一步,是要成为秀才;而秀才这一关,皇帝是不管的,都是地方官的事情。于是,这就给了复社操纵的空间。
地方官员多是他们复社成员的直系亲属,如此一来,哪些人能得秀才,哪些人不能成秀才,就由他们来说了算了。要是不能成为秀才,举人、进士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那些文人士子要想在科举这条路上继续走的,就必须巴结复社,为复社鞍前马后的效命,得到张溥等人的认可才行。
一旦认可了,考中生员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虽然复社操纵举人和进士这两步,要困难很多,可是,要是底子都被复社控制了,那也等于是操纵了大明的科举。而这,就是“民间皇帝”的来历。
在温体仁为首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察觉到了复社的危害。不过他没有斗倒复社,自己却先被人扳倒了。
再说崇祯皇帝听了王承恩的回答之后,便皱着眉头问道:“那这张溥是不是也成为太子讲师了?”
“陛下英明!”王承恩一听,立刻点头回奏道,“张溥也被皇后娘娘点中了,不过太子更亲近那吴昌石一些。”
崇祯皇帝听得皱了眉头,自己不在京师的这段时间,这个复社的几个人,竟然能影响到皇后,让他们成为大明下一轮皇帝的讲师,这个能量,似乎有点吓人啊!
这么想着,他便交代王承恩道:“你去暗地里给朕仔细摸摸这复社的底,尽快回报于朕!”
“奴婢遵旨!”王承恩此时自然知道皇帝似乎对这个复社有意见,便连忙回奏道。
崇祯皇帝却还有话交代道:“再查一下,平时这个吴昌石和张溥他们是如何给太子授课的,主要讲些什么事情?”
他感觉到有点不对,太子现在有点虚头巴脑的意味,注重面子更多一些,这可不是一个好皇帝该有的!